公司资讯

设计专访·Design Interviews

陈永杰:意行之间,圆方有度

——《室内公共空间》设计专访
记者:余京

 

古典音乐的聆听者

“我喜欢听古典音乐,最喜欢的两位音乐家,一位是‘古典音乐之父’巴赫,另一位是贝多芬。他们所构造的音乐王国令人如痴如醉,听他们的音乐,会由心感受到来自音乐的魅力,令人妙不可言。”谈起音乐,陈永杰先生会饶有兴致地聊起他所钟爱的古典音乐。对于音乐的痴迷,特别是对古典音乐的痴迷,让他看起来有些许与众不同,这便是一种古典的气质。气质是自然流露的,在简单的交谈中,在擦肩而过的问候中,在短暂的一曲之间,都流露出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对艺术的感情。

“在我看来,巴赫的音乐是为上帝而作,贝多芬的音乐是为人而作。”他笑着说道,“他们的音乐恢弘无比,作为设计师,听他们的音乐,会感受到有一种建筑的空间感及画面感。巴赫的音乐有很多声部、旋律的交织,如,我最喜爱的古尔德弹奏版本《歌德堡变奏曲》:乐曲开篇娓娓道来,或交谈或争辩,或窃窃私语,非常美妙。”可以说,陈永杰先生在设计界是一位非常不错的古典音乐评论人。
对于音乐的喜爱让他的生活充满了情调,但凡深圳的剧院或者音乐厅有著名音乐家造访,他都会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去聆听。

“音乐可以调动我们的情绪,可以带领我们走进一个更加纯净的世界,当自己心绪不宁的时候,听听这些古典音乐,心就会静下来。”在他看来,音乐已经成为了精神的一部分,不可分割。

 

“音乐可以调动我们的情绪,可以带领我们走进一个更加纯净的世界。”

 

好的音乐会给人带来创作的灵感,对于设计师而言,喜爱音乐,不单纯只是喜欢其中的旋律和音符。喜爱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的陈永杰,作为设计师,自然对巴洛克时期的建筑也是情有独钟,在他看来,那种建筑和音乐所展现出来的时代的恢弘气势有着穿透看客和听者内心的力量。除了古典音乐,很多现代音乐也是陈永杰先生所钟情的,比如,北欧音乐,那种空灵、干净、清新,让人深思。

从巴洛克主义到古典主义,再到浪漫主义,以及当代的音乐,任何一种形式的音乐都是美的结晶。谈及中国古典音乐,陈永杰先生说到,“昆曲被称为是‘文人雅戏’,我觉得昆曲最美妙的就是其音乐和文学意境的结合。白先勇先生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自然是我所喜欢的,这种融合了中国传统众多的精髓的艺术形式给了现代人一种强烈的文化冲击。以前,我只是在书刊上或在电视里看到,前几年在北京国家大剧院现场观看了《牡丹亭》,整个人都被感染了。这就是中国古典音乐和戏剧的魅力。”

对音乐的喜爱,也让其在作品中得以很好地将音乐作为元素运用到自己的空间设计之中,在惠阳汽车客运站的设计中,设计师陈永杰想到了中国的管弦乐器笛子和箫。步入候车大厅,明朗的大钢架空间高悬11根不锈钢特制管灯,每根长9米,端头开孔作灯眼,似箫似笛,光效独特,造型新颖,阵势排列形大弧线,如萧笛齐鸣,奏响和谐悠扬的时代交通乐章!此灯光设计,是功能与装饰的完美结合,前所未有,可谓独具匠心。

对于古典音乐的喜爱,在他身上自然也就不经意地流露出了一份文人的情怀。


 

“旧式”文人情怀

陈永杰还喜爱书法,喜爱绘画,在他的办公室里,展示着一些他自己创作的绘画作品。喜爱中国书画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其舅舅国画家鲁父先生的影响。从小耳闻目染的陈永杰多多少少也激起了一份对中国古典艺术的热爱之情。

中国文人历来给人以个性洒脱的印象,他们游走于竹林之间,徘徊于山川河流之际,或挥墨书画,或提笔作诗,这份文人雅境反映的是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的文人的生活状况。在今天,我们自然有着属于自己的时代的生活方式。不过对于陈永杰先生而言,内心里藏着的这份文人的雅境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精神天地。他会用设计来表现,也会用文字来表现。也许是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对于文字,他也有着极高的天赋,信手拈来,字字妙趣横生。2010年秋,在一次游历苏州园林之后,他写
下了《山水园·宋画斋》,行文极富古典文艺的美学韵味。

 

山水园·宋画斋

秋高云淡,游园姑苏,观贝聿铭造园名作——苏州博物馆,品山水园、宋画斋。临其境,逸兴遄飞,自有心得,略记点滴。

内庭山水园,见绿池涵碧,浮莲点翠,石桥凌水,渡人引胜。一亭、一桂、一松、一柏,各秀其态。粉墙黛瓦,修篁摇影。最醒目处,乃掇泰山硕石切片叠之,黑灰绛相间,兼皴带染,造连峰叠嶂意象,展咫尺万里之势。雨后景致,水墨空濛,宛如米家山水神韵。古典叠山手法,所谓以墙为纸,以石为绘是也。贝氏构园造景,心追二米,自造家山,简约、灵韵,一本贝氏建筑风格。扬州石涛之片石山房,人间孤本,孤独不再。

宋画斋墨戏堂,幽然素雅,营造悉遵两宋法式,再现江南民居厅堂,茅草盖顶,梓木为构,墙以编竹夹泥,涂泥抹灰之工艺筑之,粉白如纸,可绘可图。空间主案摆饰:香几、榻、椅、凳、灯等,皆仿宋画所见造型,各司其位,不多不少。明格窗棂,夕阳斜照,置身其中,恍如梦境,若隐于世。

草堂小院静谧,黄沙铺地,石径、石墩、石灯、湖石、秀竹,斯是造景小品,皆天然妙趣,亦素亦朴。宋人画境遗韵,简淡隽永,闲步其间,流连忘返。

 

陈永杰先生的文字是有灵性的,这种灵性很重要的一点是体现在其严谨的遣词造句上,多一字而显过之,少一字而显不足。无论其文字如何富有灵性,一切又都离不开设计师本人所具有的文人精神,“闲步其间,流连忘返。”这是一份自古以来文人多有的洒脱,也是一份对生活的美好的诠释。中国古典文人中,书画文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在中国历史上,写出好文章的文人,在书画上也与有着卓越的成就。比如,苏轼,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文自然不必多家赞美,而他的书法,也有着很高的造诣,他的《寒食帖》被誉为“中国第三大行书”,可见其书法成就。

深受家庭氛围的影响的陈永杰,在书画上也有着非常浓的兴趣。前不久,在国际米兰会成立之际,他以视频的方式,浓墨书写“朗道树,米兰香”几个大字,向意大利理工大学的老师传达最中国式的问候及祝贺。


“现代发展到极致的时候,应该保留更多的更自然的景观。 ”


设计的思与行

作为设计师,陈永杰认为,一个好的室内设计师,也是一位好的空间魔术师。他们善于在空间中变幻出惊喜,变幻出生活品质所需。谈起设计师也是魔术师的话题,陈永杰先生如是说:“设计师应该多打破一些常规思维,多产生一些新的设计理念出来,那么这样就和空间魔术师有吻合的地方了。你的设计作品不应该我看过就能做,大家都能做,那样就是一个很标准化的设计,没有什么创意可言了。”设计于他是一份苛刻的追求,在他的每个作品中,都可以看出他所揉入进去的感情。
“惠阳客运站”有一份他对音乐的理解,“雅风堂”有一份他对绘画的情感寄托。在很多设计师眼中,遇到一次自己喜欢的设计创作,是一份难得的设计体验,而“《雅风堂》”便是这样一件作品。对于设计师陈永杰而言,如果可以选择,“我更加喜爱做文化空间,文化空间里有我喜欢的一些东西。”“《雅风堂》”便是一件有着有着设计师饱满的爱的作品。无论是画面感还是内在的体验,对于设计师而
言,都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情感的宣泄。在作品完成之后,他用文字表达了这样一份心境:

“雅风堂,立于惠州西子湖畔,安于闹市摩天大楼中,居高临下,山色湖光,城市气脉,尽收眼底。堂名雅风者,古雅新风也。装饰空间以古韵为基调,汇以现代气息,以古为新,古为今用。堂榭遗风,略窥一斑。青砖铺地,红木窗棂,粉墙白壁,尽展名家翰墨丹青。高朋雅集,胜客流连。”

再如其作品“《惠州大亚湾新华联广场样板房》”,设计师为此案例命名为“《场景的故事》”,身处空间,仿佛可以感受到那种来自于空间中曾经或者即将要发生的故事,“地中海迷香遗漫,蓝调爵士余韵尤留,暖炉上瓷器安琪儿与她的秀场写真,活色生香,春光无限,躲在书斋里偶翻架上图册,或即时微博,足以闲情遣兴..”陈永杰在作品中所要传达的正是这样一种闲情逸致的生活情态。

他坚持原创设计,在他看来,一位设计师的作品,必须有这位设计师本身的气质及灵性。“我们的华人设计大师贝聿铭,你看他的作品,一看就知道是他的。因为我们在他的作品里看到了贝聿铭这个人的气质。”当笔者问到有关创意的问题时,陈永杰先生停顿了片刻,继而反问笔者这样一个问题:“你会不会觉得我们现在的人的思维模式都很接近?”接着,他说:“你会发觉这些年,人的思维越来越同步了,网络时代以及便捷的交通让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了,但是人的思维也越来越接近了,个性的思维越来越少。这对激发人们的创意是不利的。以前的人,没有接受这么多的资讯,他们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他们会独立思考,而不会受到外界一些信息的干扰和影响。也正因为如此,这个过程虽然艰难,但是那个时候的人们都会有非常个性鲜明的想法和创意思维。”

陈永杰先生推崇日本建筑师隈研吾的设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隈研吾在建筑空间的本质探索上的努力,并且,作为日本人,隈研吾很好地发挥出了日本文化中的一些特质,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很鲜明的日本文化的影子。

“日本人的空间设计很干净,带有很好的日本文化的一些特质,比如说,禅。隈研吾的作品《竹舍》,利用竹子表达出了自然的意境。中国人也爱竹子,在古代,‘竹林七贤’、苏轼、郑板桥等大文化名人,都非常喜爱竹子,在今天,依旧有很多人喜爱竹子,但是,却很少有人能真正做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建筑师王澍先生获普利兹克建筑学奖,其实也是西方人对这样一位这么坚持做自己的东西的设计者的肯定和尊敬。”在香港,最近举办过一次名为“颐养谢尘喧·乾隆的秘密花园”的展览,在这次展览上,展出了很多的相关历史文物,其中包括书画、家具、贴落、建筑构件及佛教工艺等。透过展示花园的独特设计,反映中国传统皇家园林的特色及文化内涵,并探讨乾隆皇帝对归隐、长寿的追求及其宗教思想,揭示出一代帝皇的内心世界。对此,陈永杰先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乾隆应该是一位很幸福的皇帝,他的基业都由康熙和雍正帮他打理好了,而他本人也具有非常高的艺术天赋,他善书画,也善鉴定文物。通过这次展览,其实我们看到了很多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作为设计师,我们不缺少好的素材,而是对于这些素材还没有一定的把控能力。”设计于他没有固定的形式,他喜爱传统,也喜爱现代,他善于穿梭于古典和现代之间。设计于他也是一种思考,通过设计,他寻找着东方的美学,探索着生活的美。

陈永杰先生并不是一个固执拘泥于形式的人,传统在他看来,不是固步自封、墨守成规,而是在设计中对东方美学的一次寻找和展现。他善于学习,善于不断得探索新的设计元素和设计理念。他喜欢贝聿铭,喜欢隈研吾,喜欢库哈斯,他们都是在设计上孜孜不倦的求索者。“艺术没有进步,只有不断地丰富,同样,设计也没有高低,只有不断地丰富。”以此,他热爱行走,热爱观察,也热爱和好友交谈,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在他的办公室里,摆放着一套精致的茶具,笔者每次前往拜访,都会在茶桌前品上几杯陈永杰先生亲手泡制的红茶。浓浓的茶香,让每次闲谈都变得饶有生趣。我们谈王澍,谈贝聿铭,谈建筑设计,谈室内设计,谈城市发展,谈书画,谈旅游等。

对于现代城市的理解,他认为只要有自然的山水就好。“现代发展到极致的时候,应该保留更多的更自然的景观,比如说,被誉为‘横躺着的摩天大楼’、‘漂浮的水平线’德万科大梅沙总部建筑,整个建筑仿佛是置于原生态的芦苇地的感觉,将建筑和自然景观充分融合在一起了,给人非常美的感觉。现代设计,应该追求的是自然的尺度,摒弃做作的景观,也不必过分追求装饰,包豪斯的观点认为,过分追求装饰就是一种罪恶。我们应该还原一种真实的生活情态。”

与陈永杰的几次交谈,都令人印象深刻,这源于他身上所拥有的一份谦和与儒雅。在设计上,他所做的就是坚持自己的“圆方”之地。而设计之外,他更是一位懂得生活,懂得净化自己内心的人。意行之间,圆方有度,这便是陈永杰其人和其设计。

——摘自《室内公共空间》2010年9月刊